0912-3384111
首页>集团新闻

“美丽天津”:创新规划建设管理

发布时间:2014-09-09 10:03:57 编辑:行政人力部 来源:本站 阅读:814

                           ——访天津市副市长尹海林

  编者按:如何落实好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有关要求、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当前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天津通过创新规划建设管理体制机制,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群众生活环境质量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城市面貌的改善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他们的经验对于其他省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天津市副市长尹海林。

  从北京到天津,虽然有多条高速路可通达,但最便捷的交通方式莫过于乘坐京津城际列车了。从北京南站出发,只需30分钟即可到达天津火车站。6月19日,炎热的夏季难得有几分凉爽,在这个微风习习的下午,记者如约来到清新靓丽的天津,专访了天津市副市长尹海林。

  没有过多寒暄,尹海林直接切入正题:“天津这些年来城市功能逐渐完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生态宜居环境日益改善,得益于几点:主要领导亲自抓规划,邀请国内外知名规划研究机构和专家参与规划编制,通过精细化管理用高水平规划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着力抓好民计民生工程,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着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建设美丽天津。”

规划是指南针,引导城市建设和发展

  尹海林介绍说,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规划的指引,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体系。“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一直以来,天津始终将规划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来抓,主动谋划城市科学发展的思路、布局。围绕国家对天津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发展定位,2008年,天津集中各方力量,组建重点规划编制指挥部,集中奋战150天,编制完成119项重点规划。近年来,天津又系统编制400多项规划,特别是在规划水平提升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规划保障。

  确定空间发展战略。2008年,天津围绕城市定位,经过科学论证和社会公示,编制完成了《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确定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总体战略;2011年完成人大立法,从法律角度规定了天津长远发展的空间布局架构。这是天津的探索创新,也为天津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规划之路打下了基础。

  构建完备规划体系。自2008年以来,天津以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实施全市城乡规划编制计划为抓手,先后编制了500多项规划,有效促进了全市规划编制体系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以规划研究为先导、以城市空间战略规划为总纲、以总体规划为核心、以专项规划为支撑、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实施依据、以城市设计为建设指南,涵盖全市各层次、各类型的规划编制体系。

  实施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是对宏观管理目标进行具体分解、细化和落实,使之能有效贯彻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有效提升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尝试建立了“一控规两导则”管理体系,运用城市设计创新城市规划管理方法;制订了包括《天津市规划设计导则》、《示范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导则》和《示范小城镇规划设计导则》等在内的技术导则,对项目的功能布局、空间尺度、形态体量、色彩关系以及项目与周边的相互关系等提出要求,使功能性与审美性相统一、与整体环境相一致;创新项目审批流程,将城市设计要求纳入规划条件,在规划方案、建筑方案等审批阶段,明确审查审批要求;将待审批的设计策划方案放入三维数字模型,实施三维动态管理。导则旨在为规划设计设定底线,但重在指引而非死板照搬,更注重从技术层面加强控制引导。同时坚持外檐设计与功能布局并重、单体建筑与区域协调并重、地上建设与地下开发并重,从细节入手,使城市建筑天际线、层次、尺度、颜色更具天津特色。加强分级、分层、分类管理。从侧重项目外檐向外檐与内涵并重转变,从侧重城区向城乡全覆盖转变,从侧重形态规划和项目管理向注重项目功能和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同时加强规划巡查,做到每寸土地有规划可依,每栋建筑有导则可循。将规划、建设和后期管理相融合,特别是所有重点建设项目,比如文化中心、津湾广场、梅江会展中心,包括民园、五大道等在内,从前期策划到最终建设,规划部门全程参与,规划管理人员下现场定材料、看颜色等,确保规划不走样,形成整体协调统一的城市风格。

  塑造鲜明城市特色。天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大都市现代化气息,城市特色鲜明。在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凸显天津“大气洋气、清新靓丽、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城市特色开展工作。通过保护性规划引导控制,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实施保护性开发,使历史文化遗存价值和功能得到重新焕发,既彰显城市个性魅力,展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合理地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设自然保护区和一批郊野公园,实施市容环境整治工程,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市容市貌,展现天津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大气洋气、清新亮丽”城市风貌;通过实施海河开发改造工程,使海河沿岸重新焕发生机,有力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同时也把海河建设成了最能体现天津特色和活力的标志性区域。通过城市特色塑造,天津城市吸引力不断提升,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实现快速增长。

  尹海林说,当前国家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津市坚决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维模式,以“京津双城记”为核心,着力围绕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双城联动发展,积极参与顶层设计,着力把握好几个重点:区域城镇功能定位科学准确。在城市定位上错位发展、相得益彰,要突出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中心、国际航运中心、金融创新中心等发展方向,与北京市和河北省相关城市的定位相辅相成,更好地体现三地分工合作,使三地比较优势更明显。要深化细化天津空间发展规划,与京冀发展相协调,使得空间布局更合理,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做好空间载体准备。产业发展错位互补。要着眼于打造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基地,串联起“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配套”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北京要瘦身、做减法,转移输出部分功能和产业;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有承接有转移,重点瞄准高端化、高新化、高质化方向,规划建设包括未来科技城等一批京津冀协作发展载体平台,重在加强各区域间分工合作、有机融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避免区域内同质竞争。交通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要先行。在当前与北京形成“半小时高铁圈”和与唐山、秦皇岛、沧州等形成“1小时高铁圈”的基础上,抓紧建设京津城际至滨海新区延伸线、津保快铁,规划建设京津城际二线、津石货运铁路、津承铁路等;到2020年,通过高速公路将实现天津中心城区1小时到达北京、3小时内到达河北省主要城市,并加快打通区域“断头路”。5月20日,我和北京市副市长陈刚、河北省副省长张汭在廊坊市召开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对接会议,目前三地已组成工作组,站在国家层面、技术层面以及科学层面,结合区域城镇发展、产业布局,完善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机场、港口等规划,构建区域多个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形成“一张图”,尽快上报国家有关部委。对达成共识的交通项目,要深化线位路由,落到图上、落到地上,抓紧开展前期工作,确保早开工、早竣工、早发挥效益。生态环境协调共生。依托山、河、湖、海、湿地、林地等资源条件,规划构建与区域协调共生的生态网络,研究出台区域内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和政策,切实改善大气和水环境质量,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建设为了群众 建设依靠群众 建设成果惠及群众

  尹海林说,城乡建设要为了群众,要依靠群众,建设成果要惠及群众。天津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始终把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放在首位,着力解决群众住房问题,让百姓出行更方便,让城市功能更完善。

  着力让居者有其屋。解决好“住”的问题,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这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我们始终把解决中低收入群众的住房问题、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政府首要任务,在住房保障和棚户区、旧楼区改造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构建具有天津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围绕全面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通过不断探索,建立了“困难有保障、改善有支持、高端有市场、政府有监管”的住房制度管理体系。特别是针对天津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经验和特点,提出了“三种住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公共租赁房)、“三种补贴”(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补贴、廉租住房租金配租补贴、公共租赁房租金补贴)模式,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了保障体系,形成了具有天津特点住房保障架构,目前,全市住房保障覆盖面占城镇家庭的33%。

  同时,我们在保障房选址上更多考虑群众生活、通勤需要,尽量安排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基础好的地块。统筹安排好水电气热、学校、公交车以及道路、绿化等配套项目,确保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用。此外,着力继续完善保障房管理机制,解决好准入、配租、监管、退出等主要问题,确保房源滚动使用、良性循环,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棚户区人口密度比较大,环境脏乱差,群众有强烈希望改造,民有所呼,政府一定要有所为。从2007年启动改造以来,目前累计拆迁改造1089万平方米、18.3万户困难群众受益,所改造地区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李克强总理去年年底来津调研,深入到红桥区西于庄棚户区改造现场视察,对天津市保障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们正按照总理的指示,高质量高水平全力推进西于庄棚户区改造安置房建设,确保老百姓如期入住,切实改善居住条件。

  截至目前,全市还有885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任务。下一步我们将积极筹措资金,细化资金平衡等相关配套政策,创新改造实施模式,充分调动区县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力推进这一重大民生工程。

  全面实施旧楼区居住功能综合提升改造。针对中心城区旧楼区设施老化、居住功能缺失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12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对中心城区成片旧楼区居住功能综合提升改造,主要内容就是“一二三四五”(更新一个箱,安装两道门,改造三根管,实现四个化,完善五功能),基本达到“住用安全、设施齐备、设备完好、环境优美、管护到位”,1340多个小区、310余万普通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也使城市面貌得到新的提升。这是继之前沿街沿面整治、社区里巷提升的延续和深化,直接进楼入户,更加贴近市民日常生活。前两年我们圆满完成780个小区、3500万平方米旧楼区提升改造,190万居民直接受益,今年我们正在实施561个小区改造工作。改造后的小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住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后续物业管理得到有效保障,深受广大市民好评。旧楼区改造坚持把群众参与贯穿始终,聘请了588名小区居民作为监督员,全程监督工程质量和文明施工;在验收环节,引入群众评判机制,现场邀请居民代表、居委会参与评价,对群众满意度低于80%的一票否决,真正体现了民心工程群众做主。

  通过两年的旧楼区改造,这项工作已经在群众中叫响,老百姓期待度也越来越高,这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年的旧楼区改造内容由去年的44项增加到46项,新增加了高层的消防系统维修和停车泊位建设等内容。同时落实好新整治小区管理,物业管理不落实的一票否决,不予验收,确保整治好一片、物业管理接收好一片。下一步,我们还将用一年时间对中心城区800余片、700多万平方米的散片旧楼进行提升改造,让更多老百姓得到实惠。

  着力让出行更方便。完善对外联络大通道体系。比如铁路地下直径线、津秦客运专线去年竣工通车,京沪和津秦两条高铁实现联运,打通了天津贯穿东北与华北、华东、中南地区的快速客运通道,进一步增强了天津铁路枢纽地位。今年上半年机场二期航站楼和地铁2号线机场延伸线完工,8月底与机场交通中心同步投入使用,这将进一步促进天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建设。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体系,今后每年要开通一条地铁线,尽快成网成系统。加强与长途、公交、出租、停车设施有机衔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今年天津市计划同时开工建设6条地铁线,共140公里。在2017年上半年,在建地铁全部投入运营,届时天津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274公里,中心城区网络基本形成。着力构建零换乘大型交通枢纽。比如天津站、西站、南站三大枢纽集聚了高铁、地铁、公交、长途客运、出租等5种交通方式,实现了无缝换乘。再比如机场交通中心,实现航空等6种交通方式零换乘。

  着力让城市功能更完善。建成文化中心、海河教育园区、梅江会展中心等一批城市功能性项目,建成泰安道五大院、银河购物中心等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海河两岸、解放南路地区、黑牛城道新八大里、一批地铁上盖项目以及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加快建设,为现代服务业聚集发展和文化大繁荣提供了载体。

  下一步,在继续加快城市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还需在以下两个方面多关注。一是强化基础。全面推进全市地理国情普查、地名普查以及全市地下管线普查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实施评估,及时完善城市发展公共政策。整合部门资源,今年内建成全市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实时监管信息化平台,提高管理水平。最近,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我们将抓好贯彻落实,建立地下管线“一张网”全覆盖管理系统,完善“一条龙”全过程监管机制,实现“一平台”全方位共享成果,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城市活力。二是按照“贴近民生、以人为本、方便百姓、服务市民”的原则,提高社区规划设计水平,通过规划布置社区邻里中心、增加沿街商业布局设计、完善微利便民配套标准、严格道路功能划分、合理规划道路沿线功能、灵活设置道路绿化带等措施,增强城市活力。

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

  自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以来,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增速一直位列全国前列。尹海林说,天津市委、市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自2008年起,连续实施两轮生态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清水工程、净化工程、绿化工程,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天津考察工作时,明确提出了“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美丽天津,着力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要求。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把美丽天津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把美丽天津建设推向深入,去年10月,我们启动以清新空气、清水河道、清洁村庄、清洁社区和绿化美化“四清一绿”行动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努力使生态环境和全市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实施以来,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天津空气质量得到改善。今年上半年达标天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4天,重污染天数减少18天,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7.6%。

  尹海林介绍,下一步,天津要着力做好节能减排的“减法”、生态修复的“加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乘法”和根治环境突出问题的“除法”,坚决打好大气、水等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持续努力,使天津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明显改善。

  全面落实生态用地保护红线。自去年11月开始,启动全市生态用地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全市山、河、湖、湿地、公园、林带等生态用地保护面积达到2980平方公里,占市域国土总面积的25%,明确了各类生态用地保护界线、功能定位及管控要求。经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开征求全市人民意见修改完善后,于今年2月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做出关于批准划定永久性保护生态区域的决定。就进一步落实好该决定,制定了实施管理细则和办法,明确主体责任、监督考核、保护标识、舆论宣传、经费来源等内容,确保不折不扣实施到位,为建设天蓝水清地绿的美丽家园作出贡献。

  实施网格化管理。工作中,我们感觉到要从根本上防治大气污染,不能靠“运动”,关键是要建立一套长效管用的机制。因此,我们借鉴兰州经验,今年3月把网格化管理系统建立并运转起来,做到“三清三无一落实”,即分清责任、理清边界、厘清任务,管理无死角、监察无盲区、监测无空白,确保各项防治大气污染保障措施真正落实到位。由各区县根据现有行政区域划分,按区县、街道(乡镇)、居委会(村)和网格单元四级,共建立网格单元约5700个,配齐相应管理人员,各区党政一把手是区县级网格的网格长。同时,我们建立由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等组成的督查监察工作机构,采取听、查、看、访、办等方式,定期通报,严格考核,将环保工作实绩与纪检监察、干部任用结合起来,真正将环境污染防治责任压实。

  加强信息化管理。面对全市16000家排污企业和众多污染源,不能单靠增加人手,必须利用好信息化等技术手段。我们将把污水处理厂、工业企业、建筑工地、渣土运输车等重点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系统建设作为重点,督促企业安装监控设备,并建设政府监控平台,近期系统将建成并投入运行,实现监控数据实时对接。

  加强法治化管理。一方面,是立法层面。抓紧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地方标准,今年完成《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和《天津市环境保护条例》修订,从根本上解决违法成本低、执法依据不足等问题。另一方面,是执法层面。继续保持去年好的做法,公安、环保部门联手,重拳出击,铁腕治污,从严从重从快查处超标排放黑烟、偷排黑水、倾倒黑渣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此外,用好经济手段。今年7月1日,我市提高企业排污费收费标准,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形成市场倒逼机制,调动全社会转变发展方式、加强节能减排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积极性。

  在采访行将结束时,尹海林信心满怀地说,今后天津将继续以规划为先导,以解决民计民生问题为根本,以建设美丽天津为目标,全面创新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尽早实现国家赋予天津的城市定位,把天津建设成全国乃至全世界富有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军工能化之星
↓下一篇:非营利基础设施项目如何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