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3384111
首页>集团新闻

中央冷观房地产变局 土地市场进入调整期

发布时间:2014-09-18 11:10:37 编辑:行政人力部 来源:本站 阅读:949

  房地产企业正处于一个激荡的十字路口。

  下一步到底会怎样还不清楚,但有一点很明确:过去“人人皆可赚钱且越胆大越赚钱的时代结束了”。

  在经过几个月的试探之后,6月26日,呼和浩特房地产开发监督管理处正式发布文件,不再对购房人的房屋套数进行查询。呼和浩特由此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发文确定放开限购的城市。7月2日,在回应取消限购的时候,济南市建委回应,有关政策正在研究。

  与此同时,部分限购城市也按捺不住冲动,大范围取消限购箭在弦上。

  虽然取消限购被视为对房地产行业的利好,但目前的核心问题并不在限购,而在房地产行业发展自身。用解决短期困境的方式来应对房地产行业面临的长期问题,只会更不利于房地产行业乃至中国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按照万科总裁郁亮的观点,目前是从黄金时代到白银时代,仍然是“贵金属”。但白银毕竟不如黄金。等量的白银养不活同样多的房地产企业,房地产市场仍有利可图,但从中“渔利”的将是非常少数的企业。

  从业界反馈和官方表态来看,这一趋势已经基本确立。根据中国房地产报的梳理和总结,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供求基本平衡、行业加速洗牌的阶段。

  随之而来的,就是土地市场的变化。白银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房价趋缓、房企兼并以及土地市场剧变。一言以蔽之:土地市场即将进入买方市场。

 

中央冷观房地产变局 土地市场进入调整期

  在给中国房地产报撰文时,建业地产董事局主席胡葆森认为,十年后开发商将不足3000家。

与此同时,万科总裁郁亮认为,虽然人口的拐点即将出现,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中国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的过程还没有结束,未来十年仍是白银时代。

  如果将二者结合在一起看,就会发现一个趋势:过去的黄金十年是每个房企的黄金时代;而未来的白银十年则只属于很少一部分企业。从目前来看,房地产并非遇到了危机,仅仅是到了供需平衡的临界点,未来十年将处于激荡整合调整之中。

  因此,单纯依靠地方政府的救市,无助于房地产的整合发展。

  从实际效果来看,中国限购城市只有45家,除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仅41个城市有限购政策。

  取消限购整体上仅对部分中高端改善型楼盘有促进作用,对房地产行业仅能起到提振信心的作用,不是救命稻草。

  真正对房地产起到刺激作用的,是一线城市的政策调整和金融政策的放松。但从目前货币政策定向放松来看,中央对房地产的态度保持不变。

  至于中央迟迟不表态,并非在择机观望,而应该是希望熨平落差,让房地产行业的各个交易方都逐渐适应“新常态”,从而回归市场。

  这一轮地方政府放松限购,中央政府并未发声,也是希望将之交还给地方。

“放弃幻想”

  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认为,房地产企业应该“放弃(对政策能救市的)幻想”。在欧阳捷看来,中央政府“不作为”是“大智慧”,地方政府“小动作”是“稳定市场预期”。

  顾云昌认为,开发商应该适应当下的“新常态”:市场下行、竞争加剧、利润减薄以及阶段性的供大于求。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一定会走到发达国家的市场格局:美国一年房屋成交500万套,91%都是二手房交易,发达国家无一例外。秦虹认为,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将由大家都买新房调整为新房与二手房并重的市场格局。总需求量仍然很大,但对新房的需求有可能降低。

  盈利减少、竞争激烈,就意味着房地产整合的开始。在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看来,现在才是房地产市场的正常状态,也标志着房地产行业进入买方市场。

  一旦房地产进入买方市场的讯号确立,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的空间不复存在,那么首当其冲的就是土地储备量巨大的房企。

  土地储备作为房地产企业的战略行为,可以根据人口趋势、市场指向以及城市规划来提前买入大量待开发土地,对未来做出规划。

  在城市快速发展、房地产价格急剧上升时,通过负债方式进行大规模土地储备是企业快速发展壮大的前提。

  但当高增长时期结束,土地不再是稀缺品时,这种“重资产”模式将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除非是特别优质的地块,否则长期囤地有害无益。

“买方市场”

  缺乏长效机制,也让中央政令失去了严肃性。本轮中央政府祭出分类调控之后,就放手的做法,符合市场要求。但仍然没能给予业界稳定的预期。

  从业界目前的反馈来看,寄希望于中央政策“救市”的仍不在少数。与其说这是对中央政策的不确定,不如说这是历次调控后遗症带来的观望情绪。

  一旦中央政府明确了这一信号,并证明这一政策的可持续性,房地产企业的调整将会随之展开。

  经过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多方了解,中央政策不会释放如此清晰的信号。原因如下:

  首先,将房地产调控交还市场已经是明确信号;其次,已经公开表明确实不会出台调控政策,再度发声本身就是干预;最后,没有人希望行业根据政策动向大起大落,而“不作为”可以让市场在揣摩和领悟中自行缓慢消化。

  一旦房地产进入买方市场,土地也就会随即进入买方市场。这时,开发商而非城市供地者将决定土地价格的走向。

  在欧阳捷看来,接下来,房企要做的事包括:去房地产库存、去金融杠杆、去行政调控等几个方面。

  由此延伸,房地产企业还要重新整理、并迅速消化手中持有的土地储备。而对新的土地供应,也会更加谨慎。

土地供应变局

  如上所述,当房价不会快速上涨时,土地的储备价值也就随之减弱。房企要快速消化手中持有的土地,对新增城市供地,则会更加谨慎选择。

  因此,除了一线城市以外,大多数城市土地供应,都要重新考虑如何应对。

  即便是一线城市,在今年上半年也经历了土地供应的较大压力——北京暂停土地招拍挂,广州土地流拍,上海为应对土地市场低迷推出上好地块等等。

  这也将挑战地方政府的供地智慧。但在买方市场,房地产企业将更为谨慎。整体规划的相对优势、人群研究、区位规划,甚至是否与产品线相符等等都会成为决策性因素。

  如果城市缺乏特色,就没有竞争力,自然也就无法吸引开发商进驻。经营城市,也将由此前的单纯卖地,变为销售城市核心竞争力。

  这就对土地的一级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让一块地发挥自己的特色,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如何能让自己的城市吸引更多的资源入驻,考验的不再仅仅是招商能力,而是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潜力和宜居水平。

  当然,这一过程才刚刚开始,并且还有很多重要的关口要解决。

市场条件渐成熟

  虽然没有对房地产调控提供只言片语,但中央政府在沉默期间,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在调控方面,双向调控的推进让地方政府选择调控方式,并承担相应后果。

  在土地方面,去年10月,国土部下放备案类项目用地预审权限,可以想象的是,这一方面还将随着改革稳步推进。

  2014年5月,财政部发布了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在土地财政捉襟见肘背景下,启动市政债将大幅拓宽融资渠道并提高地方财政透明度。

  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其中,要“合理调整并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促进各级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针对地方债自发自还试点,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认为,“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还将继续扩大,同时要做好两项基础性工作。一是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向社会公开政府家底;二是建立健全考核问责机制,探索建立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制度,倒逼政府珍惜自己的信誉,自觉规范举债行为。”

  在融资方面,今年5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的首个REITs暗示着房地产金融步入新时代。秦虹认为,完全依靠银行贷款支持房地产开发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房地产企业要实现资本结构的多元化。金融政策的试水和调整,也在为未来的房地产行业转型创造基础。

  最后,即便仍有一些问题,也并不要紧。“坏账就让它坏,通过制度改革慢慢消化。”王小广认为,“经过一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将泡沫和问题清理干净,才会更加利于今后经济的健康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房企参与棚改大有作为
↓下一篇:中信地产转型:发力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