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建业
建业在所有品牌房企中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特例,那就是它特立独行的“省域化战略”,绝不越河南这个雷池半步。河南是人口大省,省域城镇化方兴未艾,建业仍可以在这里耕耘很多年,但前提是,业务纵深不能够和以往一样,只注重住宅以及商业地产,产业地产是绝对不能回避的方向。
胡葆森其实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建业地产在年报中已经提到可能会涉足产业地产。
其实建业做产业地产有一定的优势。其一,建业在河南拥有无与伦比的品牌优势和政商关系,无论是政府、客户、金融机构都认这块响当当的牌子,保证了建业能够长期耕耘产业地产,此为“人和”。
其二,随着建业不断进行县级区域,更需要先做产业培育以聚集常住人口,而河南恰恰处于中国东南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咽喉要道,大量的人口提供了充沛和廉价的劳动力,加之资源禀赋强劲,“天时地利”兼具。
其三,建业已经开始对手中的存量资源进行重新盘活,建业在河南众多的物业和业主对物流仓储、产业升级、文创园区等方面的产品服务都有需求,量的优势积累让建业的产业地产更容易起步。
NO.7中粮地产
中粮地产与央企好兄弟招商地产有点类似,有个“富爸爸”,却一直显得“营养不良”。在最新的2014业绩会中,中粮高层也透露可能会进军产业地产的意愿。其实,深圳地产界的老一辈都应该知道,中粮地产之前叫“深宝恒”,最开始就是干工业厂房起家的。直到现在,中粮地产在深圳大本营还有120万平方米的工业地产资产,在近几年比较火的广东“三旧改造”中,中粮地产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工业厂房终于有机会洗尽铅华了。
当然,我们所谓的优势不是单单指这些存量资产。大股东中粮集团目前在国内打通并不断升级食品全产业链,在中国消费者对食品需求的爆发和升级大潮中,中粮集团是有意通过更充分的商贸流通设施来贯彻其整体战略的,其旗下也本来就建设了很多农产品综合基地和食品物流园,但总体而言,在这方面中粮比之国际同行是严重滞后的。
3月份,通过厚朴基金方风雷的牵线,中粮已经和普洛斯签订了食品物流网络的合作协议,未来在农产品商贸、仓储、冷链物流等方面有很多发展空间。在这一点上,中粮地产应该跟招商地产学习,抓住这个机会实行“紧贴战术”,攫取其中黄金般的产业地产机遇。
其实,我们认为还有两个类似的央企公司可以在产业地产领域利用这种资源优势有所作为,即华润和中信,目前后者已经明确提出要做以产业地产为主的城市运营商。为了避免重复,大家可以自己去以招商和中粮的范本去分析一下;另外还要提一下一个叫做海航的奇葩公司,有地产,有航空,有金融,有物流,目前其已经通过旗下的亿城投资与丰树合作,准备在物流资源整合和物流地产方面有所作为。
NO.8合生创展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合生创展其实是所有品牌房企中最早涉猎产业地产的,那可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只是到现在这个产业地产项目还没有真正亮相。另外,合生创展也曾经是产业地产的“黄埔军校”,不少产业地产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出自合生。
近几年,合生创展在主业不振的状况下,又重新提出将在产业地产方面有所作为,希望成为新的业绩亮点。目前,合生创展的产业地产项目包括广州的合生T.I.T国际产业园项目、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亦庄园项目、合生粤港金融科技产业园,以及合生T.I.T科贸园等,操盘这些项目的经理人可是朱孟依高薪从大名鼎鼎的新加坡裕廊集团和中新苏州工业园挖角而来的。
其实,合生创展做产业地产除了历史渊源和土地储备外,朱孟依家族的珠江投资也理应是一个助力羽翼。珠江投资近年来在能源等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层面风生水起,这些都是能够给产业地产业务加分的重要筹码,前提是不要只是停留在纸面和概念上。
NO.9恒大地产(碧桂园)
恒大和碧桂园正数钱数到手软,怎么会看上苦哈哈的产业地产呢?但是请注意,由于三四线城市往往就是一波行情,每个城市一年贡献几十亿销售之后,无异于涸泽而渔,这种简单粗暴的销售容易遭遇瓶颈,那么,后续应该怎么办呢?更何况,现在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供应过剩、人口导入严重不足,产业聚集力度疲软,除了回师一二线以外,恒大和碧桂园还应该着眼更多的方向。恒大本身已经涉足多元化投资,足球、金融、文化、矿泉水,如果能够适当地偏向产业地产,将产业投资、人口导入适当地整合到三四线城市,未来能够获得更平缓更持久的增长,何乐而不为?
实际上,一向以郊区大盘开发吃遍天的碧桂园真的已经开始有产业地产方面的意向了。据称,目前碧桂园正在广州、南京等城市和政府探讨一种大盘结合产业园的模式,以结合新型城镇化趋势开辟一条发展新路。在这一点上,华南二虎互相之间倒应该更多切磋探讨一下,他们共同的优势在于对三四线城市的综合判断更有经验,也更熟悉这些城市最需要哪些资源和产业,但开发思维的惯性则是最大的掣肘。
NO.10海尔地产
其实在很多业内人士眼中,海尔在产业地产领域是“天生丽质”,品牌效应能够从政府手中拿到大规模廉价的工业用地,海尔自身的产业在全世界都屈指可数,自主品牌的日日顺物流,以及数十年的服务理念和意识,如果能把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整合进产业地产领域,其爆发增长能力是非常可观的。
可惜到目前为止,海尔也没有处理好产业和地产之间的关系,框架和战略始终也没有建立起来。在卢铿时期,海尔在工业地产方面有一个“千亩百亿”的计划,即在一个地方拿到1000亩工业用地的话,就要每年产生100亿元的工业产值。然而这种希望工业用地变性为住宅用地的擦边球做法,无视市场规则、严重倚赖政商关系的意味跃然纸上,最终也被证明难以成大器。
目前,海尔地产再次提出“产业地产”的口号,但实质上,海尔工业园绝大部分的“租户”是自己,绝非我们所提倡的市场化行为,所谓的产业地产,则完全沦为海尔家电和智能生活的试验田兼盈利点,为海尔主营业务做战略协同的附庸。
海尔做产业地产,也许根本就是镜花水月,所谓的这些优势,更多是一厢情愿的看客心态罢了。